在我们的生活中,常常会听到有人感叹:“高考失利,人生完了;找工作入错行,人生完了;结婚后又离婚,更是完蛋。”然而,近年来在网络上却不乏这样的声音:‘人生的容错率大到无法想象!’人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些矛盾的观点?
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,30岁以后转行成功率并不低,很多从高考考场失利的人,在经历几年的沉淀后,收入反而高于许多所谓的“成功人士”。例如,某上市公司的CEO,竟然是一名专科生。又或如某位带着孩子离婚的博主,凭借自己的创意与坚持,赚取了百万的收入。这些人都在用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,人生的容错率远比想象中要大。
焦虑的根源,往往在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家庭的影响。原生家庭、教育系统以及职场的压力,构成了一种无形的“规训铁三角”。这些因素不断告诉我们:不考上大学就完了,找不到好工作就毁了。这使得许多人在面临人生挑战时,内心充满了恐惧。对此,95后的一位公务员选择辞职,转而投身宠物殡葬,并迅速年入百万。她用自己的行动挑战了生活的常规观。
这种恐惧的滋生,与社会制造的焦虑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许多培训机构和广告商,熟练地利用我们的焦虑心理,制造出一种“你必须随时准备好,不然就会被甩在后面”的信息,促使我们不断追逐被定义的成功。
然而,那些被视为‘毁掉人生’的瞬间,恰恰是我们系统升级的契机。试想,如果能用10年后的视角看待当下的困境,许多焦虑是否会变得微不足道?而从更广阔的视野看,数字游民、斜杠青年和间隔年等新的生活方式,都为我们打破原有的信息茧房,开辟了新的可能性。
再谈到认知重启的问题,从做题家变身为造题者,这种思维的跃迁,意味着我们不仅要适应规则,更要勇于创造规则。在这个变化的时代,传统的生存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,唯有不断重塑认知,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寻找到新的机会。
为了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,建立反脆弱的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。比如,错误的时机未必是坏事。35岁考研、40岁留学甚至50岁创业,这些都在日本被称为“第二人生”的运动中得到了印证。此外,将自己的各项能力结合起来,形成独特的职业标签,甚至尝试在简历中加入抖音网红、外卖小哥等新的职业身份,都是勇敢者的新尝试。
当我们逐渐认识到人生的容错率可以如此之大时,问题却反过来成为: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?这种懼怕显然源于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自我能力的怀疑。行为经济学对此有着深入的探讨,损失厌恶的认知陷阱,时常让我们在选择时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。
综上,认为毁掉人生的,从来不是某个错误,而是我们心中对人生牢牢把握的执念。这种执念让我们始终处于恐惧中,而真正应当安装在生活中的,是那一套管理自己心态和选择的系统补丁。人生的容错率,或许正是透过种种试错,茁壮成长的过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